top of page

慰安所的起源

慰安婦(comfort women)的動員,是日軍在二次大戰期間,於南洋地區遺留下來的醜陋歷史,也是近代史上最令世人非議的一項行為


    九一八事變後,日軍在中國當地到處姦殺婦女,引起國際反彈,且軍中染上性病人數達一萬多人,嚴重影響戰力。日軍基於防止性病蔓延、緩和士兵殺伐氣氛、防止軍情外洩、鼓舞士氣、維護治安等理由,開始在中國廣設慰安所,但為避免中國人的抗日情緒,除了招募日本妓女外,更大力徵招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與韓國女性前往,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使用中國當地婦女。


    日本政府以曖昧不明的「慰安婦」名稱,以欺騙、誘拐、擄掠、買賣等手段,透過與御用商人的合作,還有海關的刻意放水,運送了大批婦女到南洋各地的慰安所。其中也有原本就在從事特種行業的女性,但三分之二以上為非自願性徵招(包含未成年少女或已婚婦女),學者估計受害者多達數十萬人。這些婦女通常以為自己是去從事餐飲或照護士兵的工作,等到發覺受騙,插翅也難飛。


    慰安婦一天平均接客10~20次,連月事來的時候也不能倖免,懷孕時甚至會被強迫墮胎。有的婦女不堪凌辱在軍中自殺,有些染上了疾病或是被虐致死,好不容易活著回來的,卻遭到社會的歧視與不諒解,甚至無法生育。


    日本戰敗後,日本政府刻意銷毀慰安婦相關證據,堅決否認慰安婦的存在,直到1991年南韓出現了第一位出面指控日本政府的慰安婦,1992年伊東秀子在日本防衛廳發現三封電報證實慰安婦的存在,國際間的抗議行動才風起雲湧地展開。台灣婦女救援基金會也在1992年成立申訴專線,協助慰安婦的生活與心理治療。


    慰安婦的抗議行動時至今日已有21個年頭,在世的台灣慰安婦也從當初1991年存活的50多位逐漸辭世剩下今日的7位。但慰安婦的人權議題並不隨著慰安婦的凋零而削減,相反的,因為時間壓力,人權的爭取反而越顯重要。

(參考資料:台灣慰安婦。朱德蘭著。2010年五南文化出版/台灣慰安婦報告。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。1999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。).​

bottom of page